工作时间,全天在线,热线:020-84261766,客服QQ/微信:746191226

广东广州论文辅导-代笔博士硕士论文EMBA/DBA/MEM/MPA

当前位置: 主页>社会心理学-人格与个体的行为控制

社会心理学-人格与个体的行为控制

  社会心理学-人格与个体的行为控制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存在的学生与老师人格心理学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在校大学生人格特点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教师的人格特点与工作责任心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此项调查研究及综述,发现更多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学问题,为人们营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人格;行为控制;人格心理学;教师;学生
 
一、人格心理学概念
1.1人格心理学理论
什么是人格?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作出了相应界定。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于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在组织行为学中,我们最频繁使用的人格定义是高登·奥尔波特在大约70年前做出的。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心理系统中的动态组织,能决定此人对环境做出的独特反应形式。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领域,应该把人格视为个体对他人的反应以及与他人互动时的所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的总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五大因素模型,被称为“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外倾性(extraversion)、随和性(agreeablenes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和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大五特质与工作的关系及所影响的方面可大约归纳为下表:
 
大五特质              与工作的关系               所影响的方面

减少消极思维和消极情绪
减少过分警觉想象
 
情绪稳定性
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
降低压力
                                                   
                                                   

提高绩效
增强领导力
提高工作和生活满意度
人际交往技能更强
更多社会优势
更善于表达情绪
 
         

               
 
   
 
 
   
更好的学习
更有创造性
更灵活自主
 
提高培训效果
增强领导力
更灵活的适应变化
 
 
 
 


开放性
                                                            
         
 
 

更多的努力和毅力
更多自律
更多条理和计划能力
提高绩效
增强领导力
有助于基业长青
                                                   

责任心
                                                   
      
1.2人格心理学分类
1.2.1 精神分析范式
在所有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最复杂而且影响最大。不过,关于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及其时间,还存在着很多争议。这些争议来自于弗洛伊德和他的直接门人(如阿德勒、荣格等), 他们同属于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早期,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将人格划分为两大系统:一个是潜意识系统 , 第二个是前意识系统。 不过,很快,由于发现了这种划分的局限性,弗洛伊德又提出新的划分方式,即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1.2.2 特质论范式
1937年奥尔波特就认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特质。因此一种特质即为一个人格维度,分类标准主要是依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的表现程度。特质论范式强调个人差异。
1.2.3 行为主义范式
1950年开始,行为主义开始转变,此种转变缓慢却平稳。其中,很多杰出的行为主义者开始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进行转变。罗特主张社会学习理论,后来逐渐发展到班杜拉主张社会认知理论。之后,认知———情感的人格系统理论又被米契尔提出,因此特质论的不足恰好得到弥补。
1.2.4 人本主义范式
1960年之后,美国兴起了一场心理学的革新运动,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名声与重要性在于强调了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其中,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都是这场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人本主义范式对个体的主观体验非常重视,关注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强调人的自身价值及其自我实现。人本主义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当时的人格研究开辟了新途径。人本主义者乐观对待人类本性,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人类潜能和人生目的的发展。他们主张应主要以研究心理健康者为主。
1.2.5 社会-认知范式
社会认知范式来源于行为主义范式,以班杜拉和米契尔为代表。在此范式中,对个体人格的研究主要尝试着通过个体的认知过程(主要是直觉和记忆)来实现。二人希望通过各自的理论对此范式进行整合。至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二人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和认知对个体人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格。但尚未清楚二者是如何统一起来的。除此之外,为了验证相关理论,他们也尝试在研究中采用更多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在社会认知范式下,许多研究之间联系较为松散,组成部分多为互相独立的小主题,虽然数量庞大但这些小主题又各不相同。因此并没有形成总的主题,甚至更没有系统的假设构架将他们彼此有效的联系起来。
此外,还有人格研究的生物学范式与进化心理学范式等分类,但由于文章篇幅所限以及与主题相关联不大,作者再次不予论述。
 
二、人格心理学国内外研究
人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也就是人格特质的各个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或几个维度的预测作用或者直接间接的影响。由于文化和具体情境的差异,各个研究者得出的大五模型中的5因素与组织公民行为各维度间的关系都不尽相同。
Moorman(1991) 认为在大五模型中,宜人性得分高的人善于沟通,容易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可以作为很好的预测变量来预测组织公民行为。Organ发现,宜人性与组织公民行为相互关联,同时,在1995年,Organ连同Ryan,通过研究又得出,责任感、宜人性同一些利他行为和组织遵从密切相关,这些利他行为来自于组织公民行为。George 和 Coleman 得出与上述相同的结论,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外倾性不能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然而,台湾学者傅衡宇和余坤东(2008)通过研究得出了大致等同的结论,即外向性和宜人性对利他行为的正向影响阍国内的相关研究结论。其中,通过对极具情景化的研究,得出以下两结论:一、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亚川(2009)主要通过实证研究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维度中的人际关系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二、逄元魁、陈娟(2011)发现高校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的不同人格特质同他们的组织公民行为的水平存在相关关系。上述结论主要研究了人格特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相关性,同时也广泛研究和证明了二者之间的间接相关性。
 
三、人格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1人格对大众群体行为的影响
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利他主义和维护组织两个维度的预测上,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起着重要作用。宜人性,在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利他主义和维护组织两个维度的预测上,也不例外。尽责性的关键性主要体现在组织公民行为利他主义、尽职尽责和维护组织三维度上。而经验开放性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利他主义、尽职尽责和认同组织三维度上发挥关键作用。因此可得知,如果员工的人格特质具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或者经验开放性,那么他们会更倾向于主动帮助他人。员工人格特质是尽责性的话,在工作中可能更严谨、守时、勤恳。而经验性的员工更可能从事与组织文化相一致的组织公民行为。员工的人格特质如果是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经验开放性统一的,他们更可能与同事和谐相处来维护组织。研究结果显著地影响了员工评价和选择。首先,员工的工作行为受到人格特质的重要影响。Jenkins and Grimth(2004)证明人格测量非常重要,且人格测量是基于人格特质的工作分析。同时,选择使用内容有效的选择性测量的传统工作分析同样重要。另外,对求职者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将进行改进。这种改进通过人格特质研究和工作分析开展。第二,OCB和人格特质是二重的。应该选择窄度人格特质来预测窄度OCB维度。因此,尽责性和经验开放性对分别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利他主义、尽职尽责和维护组织三维度上和在预测组织公民行为利他主义、尽职尽责和认同组织三维度上的关键作用都在本研究中得以证明。
 
3.2人格对社会固定群体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在校大学生为例
艾森克认为,每个个体的人格类型都是由三个基本纬度(或类型)构成的,即内外向倾向一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或倔强性,讲究实际),只是各纬度的表现程度有差异而己。¹本文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年级、专业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差异存在于内一外倾向、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方面上。并且性别差异的水平极为显著。在内一外倾向上,男大学生得分要高于女大学生,这表明相比起女大学生来说,男大学生更加外向,主要由于男大学生性格上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奔放。尤其在大学里,同学间相处融洽,有共同的爱好,情感交往顺利。相对比下,女大学生性格含蓄,做事稳重,善于自我约束。在学习和生活上,比较注重自我保护,不愿过多透露自己的习惯与秘密。而在神经质和精神质方面, 女大学生往往比男大学生得到较高分数。这说明女大学生感性超过理性,容易焦虑和忧愁。在应激事件中,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并且情绪控制力比男大学生较弱。
在专业方面,文科生和理工科生也存在极大的差异,表现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倾向三方面上。在神经质和精神质方面,文科生得分高于理工科学生,而理工类学生在掩饰倾向又高于文史类学生。出现这些现象,通常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结构都与此有很大关系。文科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比较丰富,更容易在情感感性方面发挥作用。所以他们总是天生忧愁,常常焦虑、担忧。并且文科生容易激动,爱与人争辩,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强烈。对这种强烈的反应,个体又难以克制,表现出不理性和固执。同时,个人意识较强,不能容忍他人不同的观点。造成个体孤独,冷漠,不近人情而且难以适应环境。相对比之下,理工科生的情绪更稳定,思考更理性,控制能力也更强。
不同的年级在不同维度上也会有不同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在神经质和掩饰倾向上表现的极为显著。其中,在内一外倾向上,四年级的学生得分最高,三年级的学生得分第二。因为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生活,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逐渐增强,陌生感消除,而且建立了友谊。除此之外,高年级学生也不断积累了人际交往经验,并且交流效果有明显提高,因此与低年级学生相比,他们表现的更为外向。而在神经质和精神质方面,一年级学生得分最高,四年级的学生得分位居第二。因为,由于处在新奇的环境中,一年级学生容易茫然并惊慌失措,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交际圈,他们容易产生焦虑,担心等消极情绪。为了保护自我,有些学生会固执己见,冷漠并热衷于冒险。而另一方面,临近毕业之时,四年级学生要承受巨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因此会集中精力提高实践技能和自身竞争力,以此来应对就业压力。在此阶段,四年级学生容易表现出惊慌失措和茫然,情绪波动大。在掩饰倾向方面,二年级学生得到最高分,三年级得分次之,表明大二、三学生经历了大一的茫然期和无助期后,对大学生活、学习都有了一个新的、较为全面的认识,他们变得更为“圆滑”起来,部分学生身上高中时表现出的随意性也重新表现出来了。
 
3.3人格对社会固定群个人行为的影响——以高校教师个人责任心为例
教师特殊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活动决定了教师的人格特点。一方面,社会对师范教育及师范生培养模式定型化的影响由此体现,另一方面,由于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值较高,传统观念认为教师应为人师表,充满热情,这些是优秀教师应备的品质。而在潜移默化之中,教师人格特征的形成或多或少的受到了这些观念的影响。
3.3.1 教师人格的影响因素
年龄是影响我国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在人格特征因素上存在较大差异,而中年以后教师人格则基本趋于稳定。影响教师人格特征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龄的长短。教龄短的教师,相对来说,会表现的比较激进和自由,而随着教龄的增加,他们会变得更加理智和实际。因此,在进行教师人格培养时,教龄因素差异应得到更多注意,不同教龄的教师,对他们培养的侧重点也应不同。至于性别对教师人格的影响,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结果。而职称,不仅显著地影响小学教师的自信型人格和思考型特质(P均小于0.005),同时还对中学教师安静型人格特质有重要影响。更多的情况下,社会地位高的教师内向、古板、喜静和独处,精力不济并且兴趣贫乏。究其原因,可能是这类教师集中于中年教师层,他们的人格特征与中年人的心理特点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对教师的职称问题的关心和良好解决能够极大的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对教师优秀人格品质的培养。
3.3.2 高校教师责任心对个人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影响
责任心是一种认识、情感和信念。是认识到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应负责任,并且责任心也是一种自觉的态度。应自觉地遵守相应的规范,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履行相关义务。责任心,不仅应该作为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同时还能够保障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安定。高工作责任心的员工,应具备以下特征:
1.为成功完成工作而保持高度热情和付出额外努力。
2.自愿做一些本不属于职业范围内的工作。
3.助人与合作。
4.遵守组织的规定和程序。
5.赞同、支持和维护组织的目标
责任心强的人在工作上往往更加注重细节,更加努力并更有毅力。而且他们的自我调控和管理能力很好,做事条理清晰,善于计划。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更容易提高绩效,增强自身的领导能力,有助于基业的长远发展。有责任心的员工不只看到本职工作以内的事情,会对上下游的工作也有一定的关注。会想着结合自身岗位工作体会,让上游工作做得更好,也会把自身岗位工作做得更完美,给下游工作提供便利。教师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将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发展、学习活动及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就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从而发挥出人的最大创造潜能;同时,教师的健康的人格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论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呈现出了人格特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从整体看,在固定群体个人行为领域的研究中人格特质对其影响的研究相对于个人行为的其他前因是较少的。行为形成由人格决定,并且人作为管理的根本,因此对未来的研究,一下几方面应得到关注:(1)进一步研究人格特质对组织公民行为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组织公民行为的管理以及提高组织绩效、行为绩 效、员工绩效等提供启示。(2) 作为心理结构,对人格特质的研究应该与心理变量多结合,并且诸如积极心理、心理资本、情绪智力等心理变量都应更多的作为人格特质与群体个人行为关系的缓冲变量, 因为在这些方面的文献太少。
 
参考文献
[1]张兴贵,郑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2(6):744-745.
[2]刘继亮,孔克勤.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1(3):294 - 296.
[3]Buss,D. M. Evolutionary Personality Psychology [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1,42:471-473.
[4]王海民;王兰爽;杜宝臣16种个性因素问卷高分与低分军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5)
[5]陈少华.人格与认知[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1.9-45
[6]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7(1):7-11.
[7]方华,张淑华. 大学生求职行为模型的构建[J].教育经济管理.2005 (1):56-60.
[8]张伟.人格心理学研究发展的综述[J].价值工程,2010,33:179.
[9]张兴贵,郑雪.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J].心理科学,2002,25(6):744-745.
[10] 罗宾斯(美)、贾奇(美)著;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7)
 
 
致  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的撰写、论文结构的构建、研究方法的选用中都得到了老师帮助与指导,并且老师在我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多次给我解决写作中的问题。老师广博的学识、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生活上的关心与照顾,对我的支持与理解,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是无法完成我的论文的。
联系方式

    我们的宗旨:用心,诚信,负责,热情!

常见问题
相关页面